
好品味似乎是現今社會的一種必需品,不過品味常常與物質主義有些連結,好像當我們穿、用更多精品時,會感覺擁有更好的品味,但真的是這樣嗎?
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
品味不等同於收入和價值,而是來自大量的生活閱歷,所以品味不只是一種學習和模仿,而更像是一種生活哲學。無論是品味或生活哲學也許聽起來都有點抽象,但白話來說可以想像是:帶著「思考」在過生活。
很感謝時報文化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讀一讀水野學的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,這算是我會喜歡的書,但這一陣子的忙碌讓我有可能錯過了它,真的非常感謝推薦給我的編輯!
技術與品味的循環
工業革命之後,工廠開始有量產的技術,不再物以稀為貴。就像過往香水、焚香都是用在祭祀神明和皇室,但當香精出現之後,香水也變得廣泛流行。但當香水變得平凡人人都可以擁有時,就會開始出現充滿品味的頂級訂製香水。
技術與品味就是一個這樣的循環,現在的社會也正面臨這樣的考驗,也是我們的必經之路。
如何培養品味?
答案就是書的標題中,在「知識」上,作者水野學也給出具體的練習。我觀察整理出以下三點:
1.練習認知何謂「普通」
可以想像普通是一個基準點,而品味可以建立在「比普通好一點」或是「比普通好許多」的水準之上。例如:一隻普通的手機具備通話、拍照、打字傳簡訊的功能。但如果是「比普通好一點」可能會有方便使用的APP,系統簡潔方便使用;如果是「比普通好需多」可以再更延伸到手機的外觀和其他週邊設備。這樣應該就可以理解普通及品味之間的差異。
2.鉅細靡遺的觀察和感受
恰到好處的品味會給人一種同理而人性化的感覺,而非刻意為之。這些很容易展現在生活的細節裡,例如使用了輕透的瓷碗、薄透玻璃杯、筷架等等,這些並非餐桌上的必需品,但他讓用餐這件事變得更輕鬆又充滿品味。而當我們可以細緻的描述感受時,也絕對會比只是單純的回應「好看與否」來得更有品味。
3.除了主觀喜好之外,也要結合客觀意見
如果只依照喜好選擇,可能會有很大的偏誤。如果以穿搭為例子:喜歡平價服飾,就會盡可能地去找連鎖成衣,而未考慮衣料的材質是否耐洗,若容易洗壞反而多花錢;如果喜歡藍色就會購入許多藍色的衣物配件,而全身藍色未必和諧。所以當我們在選購商品時,除了主觀喜好之外,結合外在客觀意見(知識)是很重要的,像是「我的骨架和膚色是合什麼顏色的衣服」或配色參考等等。
品味其實更像是一種生活哲學,當我們選擇了某些物品,也象徵你選擇了某種形象、某種生活樣貌。所以每一個選擇都是重要的,無論是好看的、便宜的、超值的等等,都只是看待事物的一種視角而已。當在選擇時,也可以在更多思考「我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?」、「我適合什麼?」,結合外在和內在的聲音,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抉擇。
品味也是一種練習,水野學也說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但需要練習的。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吧!
培養品味的三個練習:
1.仔細感受與觀察生活,並練習描述
2.練習做得比普通再好一點
3.結合客觀意見再做出選擇
▸murmur◂
「當你對自己的品味缺乏自信時,必須先認清自己先收集的資訊其實很少,客觀的資訊也相對缺乏。」
品味不僅來自個人的喜好和感覺,而是長期累積的知識;品味是透過深入鑽研,而且任何人都能擁有的技術
品味這件事讓我最有感的是-穿搭。
基本的穿搭是衣服搭配褲子,大學的前兩年我都是這樣度過。印象中大二在新埔捷運站附近逛街時,還被老闆娘說「你大學囉?」,我以為他在說我年輕,結果他是說「你穿得看起來年紀很小欸!」,老闆娘真是委婉,但我確實穿得很像國中生(哈)。於是我才開始了我的穿搭練習…
在我的穿搭學習中,當然也花過冤枉的學費(買錯衣服),也懵懂的跟過流行,但這些經驗其實也是水野學提到的「知識」,幫助自己辨識這些衣服到底適不適合我。但讓我在穿搭又更進一步的是:透過看書來的了解自己。例如骨架分析、色彩分析等等來幫助我找到更適合的衣服,包含款式和材質。另外,「氣質九宮格」和「四季色彩分析」是兩個滿重要的參考,讓我更有概念的去選擇自己的衣服和配件,甚至是妝容。
(有底線的都有連結可以直接點選哦! 或是直接用關鍵字去搜尋囉)
▸後來我統整出我比較適合簡約、簡單,帶有暖棕色調的衣服,這樣會顯得我比較有氣色且看起來乾淨。妝容上也是也是以乾淨淡妝,不適合太多色彩或濃妝。


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拉,真的很喜歡這本書,推薦給你們
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到Instagram找我聊聊囉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