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幾年一直聽到極簡,但一直誤會極簡是省錢,所以並沒有認真地思考和實踐。但前幾週吧,居米去拍了一個彩妝品牌的新品,聊到這件事我才發現,從美妝保養為切入點,我也開始了極簡生活樣貌!
不知不覺開始的極簡
但其實這兩年間我沒有特別列出自己可以買什麼、不可以買什麼;但我也沒有囤貨,也沒有為了想買而買。從我的Instagram分享的Makeup of the day應該不難發現,其實我用來用去都是差不多產品,但我還是會購入一些色彩類的產品,讓妝容偶爾還是能有些變化。
*這兩年總共買了三隻唇膏和兩塊腮紅 (無論這樣聽起來是很少或很多,但至少與過去的自己想比已經少了非常多,而且唇膏甚至是用完才再買),其餘的品項幾乎固定,只會在有用完的時候添購。
女人都該擁有一個CHANEL包嗎?

回到標題,廣告宣傳好像經常會描述誰該擁有什麼,例如男人的汽車或重機、或是女人的精品包包。但當我們購物時如果有機會可以停下來想一下「我為什麼要買這個?」時,也許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。可能是因為我「我覺得我可以擁有」、「我喜歡這個物品」、「30歲了,我覺得我應該要有一個CHANEL包」、「開Benz比較帥!」。就是這些該死的想要和應該,讓我們不小心落入的消費漩渦,而忽略了你想要的是什麼。
擁有固然會很開心,有時「擁有某樣物品」也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更有價值,所以我們可能會不小心的漸漸為了鋪墊價值而購入產品。個人價值不一定是指這個人看起來有沒有錢,也可以某些人格特質,例如:拎著Hermès感覺不僅有錢還比較有品味。
這樣講起來好似奢侈品是一種原罪,但完全不是。差別在於「你是為了什麼而買?」,CHANEL除了奢華感之外,還有他的品牌理念、他的工藝,甚至是他帶給人的夢想感。只要你想清楚「自己為什麼買?」、「是否適合我?」、「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?」,那奢侈品其實就不是奢侈品,就是一個配件而已,用來襯托我們人生的配件而已。
極簡其實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過程
其實極簡生活談的不只是「東西越少越好」,也不是「只是要很省錢」,而是一種自我認同;一個關於「我是誰」、「我適合什麼」、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」的人生哲學。因此當我們越清楚知道自己是誰、怎麼樣呈現自己喜歡的樣子時,就越不需要過多的產品來鋪墊個人價值,因此無形中減少消費。(於是形成一種極簡及省錢的錯覺?)
極簡也適用於人際關係,因此也可以想像我們談戀愛時,當我們找到了最對的那個人的時候,基本上我們會停止尋找,從而定下來與之發展長期關係,並享受與對方戀愛和深度認識的過程。這也是一種極簡的過程,對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是這個樣子的,一種穩定而享受的過程。這過程也如同心理學家James Marcia提到的經歷探索後做出承諾的「認同達成」(內容參考後面小講堂),也是從自我認同發展到極簡生活的路徑。
極簡之後到底能買什麼?
因為極簡不單只是省錢,所以其實沒有什麼不能買。他更像是一個植於內心的生活哲學,讓我們釐清自己適合什麼,並選購適合自己的商品;他也翻轉我們對奢侈品的態度,無論是否擁有都不影響我們的價值,我們也可以因此更CHILL!
我也不會說我自己是個極簡主義者,但我會說我是一個努力探索自己的人。所以我還是會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尋找自己,我也偶爾還是會有意料之外的消費,覺察然後改變就好。極簡或是自我認同本來就是一個過程,不存在對錯或是最好或最壞。
不一定要成為極簡主義者,只要知道自己是誰就好。
而我相信,我們都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!
|心理學小講堂|
✎︎自我認同(Self-identity)
是一種我們對自己的看法,也是一個人自我認知程度。對自己有較充分的認同感時,會更能建立自信與自尊,尊重並且允許自己的感受,也比較不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。心理學家Erickson認為自我認同是青少年的重要發展任務,但時至今日,我也相信不只是青少年,也許對每個人來說,我們終極一生都在了解自己,在充滿複雜訊息的社會裡與自己何解。
心理學家James Marcia根據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為基礎,以探索(exploration)與承諾(commitment)兩向度界定出不同的認同狀態,共分四種:
1.認同達成型(identity achievement):經歷探索後做出承諾
2.他主定向型(foreclosure):缺乏探索但有承諾
3.延期未定型(moratorium):正經歷探索但未做出(或只有少量)承諾
4.認同迷失型(identity diffusion):缺乏探索,也未做出承諾
最新文章